青山苍苍,楂树茶香;有位佳人,在山一方。在昭平县樟木林镇状元山上,漫山遍野的山楂树正葱郁茂盛。伴随着山楂芽茶的茶香,叶质萍以茶为媒,向笔者娓娓道来她与青山的“山楂树之恋”。
从市民到农民,这是一场筚路蓝缕的拓荒之旅
2010年冬,叶质萍从桂林一家国企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樟木林镇老家与亲人欢度春节,当与亲人聊天中得知群众近些年大都普遍外出务工,家乡一些土地撂荒无人种植,感慨万千,思绪一下子回到儿时在田间劳作、在状元山上采摘山楂果的浓浓回忆中。一个念想不禁在心头燃起,何不回到家乡发展经济价值比较有前景的特色农林产业,既远离喧嚣、回到与儿时相拥的自然,又可以带领群众解决土地撂荒的可惜、带动农村闲散劳力发展产业致富。说干就干,回到桂林后,叶质萍一有空就深入农村地区考察和调研市场,并把目光瞄准了当时在市场口碑好、销路广的改良大果山楂。在家人的赞许和支持下,叶质萍大胆从公司辞职回到老家租赁和整合荒地,她的爱人林先生更是放弃在桂林的工作“远嫁”到樟木林镇陪她一起创业。
很多家乡的群众都笑她“傻”,放着城市舒适的生活不过,非得受这份苦。但夫妇二人丝毫没有在意,勇敢的开启了一场筚路蓝缕的拓荒之旅。在杂草丛生、道路不通的荒山困难面前,已经40多岁的夫妇没有退缩,更是在大山深处安置建了厂棚,从此起早贪黑、风雨兼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他们的辛勤劳作和共同努力下,硬是赶在2011年春季在400多亩的荒山种下了山楂种苗,并在2014年秋季成功挂果上市,二人初次品尝到了农民的丰收果甜。
从果园到茶园,这是一次创新升级的华丽转身
在喜获丰收的同时,叶质萍不忘分享成功、回馈家乡,陆续招聘了闲散在家的十多名农村劳动力参与到果园的经营管理当中,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大家都亲切的称她为“萍姐”。但因为市场行情不好,2015年大果山楂市场价格呈现跳水式跌价,果园更是面临着工资发出难、产品无人定销的尴尬局面。在满满热情被现实打击之下,叶质萍打起了退堂鼓,人也变得消沉起来,准备放弃4年的努力经营回到城市。“萍姐,你那有事做么?我家小孩上学开支太大了”。“萍姐,我能不能到你那打几天短工,解决一下家庭的生活?”工友们的一声声话语深深地触动了萍姐的内心,想着自己回来的初衷,不就是也想为家乡的建设做一些贡献吗?叶质萍再一次坚定了不向困难妥协的决心,于是她回到桂林转让了自己在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再次启程。
凭借着自己对山楂的熟知,在重新开展市场调研后,叶质萍认为必须要走创新道路,想到山楂叶具有养生、降血脂、助消化等功能,而目前这一产品市场上几乎为零,必定受到青睐。于是她谋取在山楂叶上做文章,联系到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的专家教授,探索将山楂叶芽加工成红茶。在他们的技术支持下,把果园改为茶园,并建设了加工厂房,成功研发的山楂芽茶受到广泛好评,实现了从困境到转型的华丽转身。
从标准到标杆,这是一条敢为人先的引领之路
经过多年的探索,叶质萍的山楂芽茶加工工艺已经日臻成熟,并形成了一定的业内标准。但山楂叶尚未列入药食同源的名录,茶园的生产经营也只能限定在农村土特产加工上,对于“无证”的尴尬,甚至令一些有代销愿意的广东、山东、新疆客商都望而却步,茶园的扩大经营和投入市场更是无从谈起。叶质萍想到自己从小就喝山楂叶泡的茶长大,山楂叶芽茶肯定值得信赖。不服输的“倔强”信念再次燃起:既然领域空白,那就填补空白。她再次联系到了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将自己的想法与专家教授进行深入交流,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从此,叶质萍开始了南宁-樟木林镇两头奔波、长达七年之久的“领证”之路。星光不负赶路人。在多方努力下,2021年11月,第二批广西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投票结果出炉,山楂叶同柳州螺蛳粉、杜仲叶一起成功纳入2021年第二批广西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计划,这意味着只要立项成功,山楂叶红茶“领证”入市的多年愿望将得以实现,同时相关工艺也将成为引导行业标准的标杆。当得知这个结果后,回首来时的路,有汗水也有泪水,尝过苦涩更收获甘甜,叶质萍幸福的眼泪夺眶而出。
守望青山,手有茶香。望着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山楂茶园,如今的昭平县林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已是种植规模达到400多亩、带动100余名群众在家就业的本地优秀民营企业,先后荣获了“贺州市农民合作社”示范单位、“2018年度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9年现代特色农业乡级示范园”、“贺州市农产品供销联盟成员单位”、“2019年度-寻找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最生态农业”季军、2021年世界银行贷款广西扶贫示范项目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贺州市农企女能人协会优秀会员等荣誉称号。如今,由叶质萍创办的昭平林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能够为周边群众提供40余个稳定的就业工作岗位,130余个临时性工作岗位,年人均增收18000余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就业帮扶车间”。
2021年8月当选政协第十届昭平县委员会委员以来,叶质萍立足工作岗位实际,每年政协会议开始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高质量撰写提交《关于提请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企业调研,帮助非公企业排忧解难的建议》、《关于樟木林镇峡口肚水库道路拓宽或增加单车道错车位的建议》等提案,助力家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今已经55岁的她依旧本色不变,娓娓向我们介绍着未来把山楂芽茶做大做强的壮志豪情。正是她对青山绿树的热爱和坚定,用奋斗书写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绿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