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理论研究

立足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高人民政协协商议政能力

文章来源:贺州政协 作者:莫江凤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5日 点击数:1,366 A- A+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民主党派作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的重要力量,按照自身的历史地位、政党功能和鲜明特色,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随着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肩负起协商议政的政治责任,是各民主党派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民主党派协商议政能力的必要性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十九大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战略部署,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深化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群体不断出现,协商民主的内容将日趋广泛和深入,对民主党派在新时期新形势新常态下的协商民主中能否切实肩负起越来越重的政治责任提出一定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发挥好人民政协的职能作用?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已提出了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民主党派只有把握时代要求,聚焦协商新使命,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协商能力水平,才能肩负起更重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参政党的重要作用。

二、民主党派协商议政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对协商民主的重视,民主党派积极地参与到政协协商议政中,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建言献策,不论是整体的协商议政能力,还是机关的自身建设,亦或协商议政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民主党派协商议政能力与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协商议政意识不够强

意识是行为的基础,没有意识,即使具有很强的能力,也无法表现出来。由于一些民主党派成员对自身职能没有明确的定位,协商议政的权利意识不强,不能主动行使民主党派成员的各种权利;责任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问题意识不强,缺乏观察社会并查找问题根源的意识;与群众沟通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职责,需要从群众中吸取力量。虽然民主党派中中高级知识分子较多,但由于部分成员“学术团体”、“智力集团”、“专家队伍”的意识较重,作为参政党参政的意识比较淡漠,没有充分发挥好民主党派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在民主监督上,有些民主党派成员认为民主监督是给工作添加负担,是出力不讨好,在民主监督上瞻前顾后,谨小慎微,畏权怕难,患得患失,不敢监督。

(二)协商议政组织力量欠缺

各民主党派机关是民主党派活动的中枢机构,在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发挥协商议政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自身发展不够成熟,不少民主党派把握大局引导其成员参与方向的能力、激励其成员积极参与的动员能力有所欠缺。一方面,一些民主党派机关没有重视年度协商议政计划制定,没能根据不同阶段国家重点任务不同为其成员的协商议政领域提供指导,没能根据成员的专业特长、领域特引导会员将有限的力量集中于特定方面,针对性地关注某个领域的发展并提出意见建议。另一方面,民主党派机关缺乏激发民主党派成员积极参与协商议政的激励机制。虽然民主党派成员是协商议政的重要主体,人数众多,但协商议政活动需要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进行,因此,不少民主党派成员的参与动力不足。只有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帮助他们搭建调研渠道、解决调研经费问题、对被采纳的提案给予肯定,才能充分动员会员协商议政的热情。

(三)协商议政能力不够

由于民主党派尤其是县区民主党派发展比较缓慢,组织发展滞后,后备力量不足,专职人员少、工作队伍不稳定、成员参政议政水平不高、工作经费不足等因素,民主党派开展协商议政的能力相对较弱。由于个人职位、工作经历和拥有资源等条件约束,民主党派成员知情明政信息渠道有限,一般的民主党派成员很难参加重要专业性会议和重要政策、规划,无法获得重要信息。同时,调研渠道缺乏,只有小部分人能参加民主党派组织的视察调研的,大多数成员都需要个人创造调研机会、寻找调研渠道,但因为个人力量有限,所以只能闭门造车。而组织的视察调研的次数有限、调研难以深入实际、调研局限于视察走马观花难以深入基层,对问题症结的准确把握还够。因而部分民主党派的政协提案出现随意性,存在选题不好、分析不够透彻、论证科学性实证性差、建议不具体、学术论文气太重等问题,还有个别提案内容与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既有规定不符,与已有政策和做法重复,缺乏新意。

三、提高民主党派协商议政能力的几点思考

为了提高民主党派协商议政的能力,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协商议政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民主党派人士协商议政的意识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民主党派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世情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与民主党派成员的不断调整,为民主党派思想建设提出了新挑战。针对新形势,民主党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思想建设:一是举办专题培训班,明确会员的权利与义务。通过介绍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策法规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十九大报告,从中央层面、政策层面及事例分析,让会员对党派职责加强认同感,自觉履行相应的义务。二是树立典型,激发会员协商议政的热情。定期召开会员交流会,积极表彰宣传协商议政中的优秀代表性人士,形成影响力良性循环。

  (二)加强组织建设,鼓励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参与协商议政的热情

各民主党派应充分认识到民主党派参与协商议政工作的重要性,利用界别特点和人才优势,主动对接政协等相关部门,推动协商议政工作的展开。一是针对性地制定本党派的协商议政工作方案,明确本党派实行协商议政的指导思想、内容、形式,为会员指明方向,并搭建平台,保障调研渠道通畅,给予调研个人或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支持党派骨干开展协商议政工作。二是组织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引导党派成员掌握协商议政的方式方法,开展提案撰写、调研收集社情民意方面的培训,使提案、调研报告更接地气、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三是要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横向纵向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协商议政的组织化水平,避免以个别成员行动代替组织行动、以个别意见代替组织意见、以党派机关工作代替党派活动的现象,确保民主党派组织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加强民主党派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主党派协商议政的能力

由于民主党派自身社会影响力相对薄弱,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强,党派成员中专家学者或者某一领域的权威人士很少,影响了民主党派协商能力的提高。因而必须大力加强民主党派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民主党派协商能力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加强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全方位后备干部库。做好人才规划,切实加强青年后备干部的储备和培养,需要根据青年后备干部的成长规律,制定好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和规划,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培养。二是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民主党派在代表性人士培养工作中,既要通过各级党校、社院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又要通过任职挂职锻炼,使其逐步成熟起来。三是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形成履职重要力量。为党派骨干成员搭建多层次多途径参政议政平台,把一些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骨干分层次、分渠道推荐到各级人大、政协、参事等部门,让其在恰当的位子上发挥好参政议政的作用。


作者:平桂区统战部民族宗教股股长,贺州民进会员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X
贺州政协
微信公众号
贺州政协
委员履职通APP
X
贺州纪检监察
信访举报